由中国遗传学会再生医学分会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市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承办,独步吾奇生物医疗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四届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研讨会于2025年4月12日在吉林长春圆满落幕。大会主席由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顾锐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戴建武研究员共同担任。会议围绕脊髓损伤再生修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临床转化进行了深入交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大学和临床单位骨科、神经外科的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学生3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上图:大会主席、报告人及主持人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顾锐教授担任主持并宣布会议启幕,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党委书记杜建时教授、大会共同主席戴建武研究员随后分别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三位专家对海内外参会学者致以热烈欢迎和诚挚谢意。重点指出,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研讨会以构筑高水平跨学科协作平台为宗旨,着力推动医学领域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诊疗技术发展的双向赋能,促进基础科研突破与临床实践创新的深度对接。
大会报告中,戴建武研究员以“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研究二十二年”为题,系统回顾了团队在脊髓损伤后微环境解析、脊髓发育及损伤单细胞图谱、NeuroRegen®神经再生支架研发及临床转化等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并对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研究领域的挑战及未来进行了展望。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冯世庆教授以“脊髓损伤:一场身体与科学的终极赛跑”为题,从新医科的六维视角系统阐述了当前脊髓损伤研究的突破方向,并通过多学科交叉协作,推动神经再生研究迈向新高度。

顾锐教授以“跨学科协同创新赋能脊柱脊髓疾病精准诊疗”为题,强调多学科融合对技术革新的关键作用。通过解剖学与临床医学协同优化术式,组织工程与医用高分子材料加速脊髓损伤再生修复及临床转化,人工智能提升诊疗精准度,并依托国际跨学科合作网络,推动脊柱脊髓疾病治疗策略的创新突破。

会议随后按照“脊髓发育与损伤机制研究”、“脊髓再生修复研究”、“脊髓神经调控研究”及“脊髓损伤康复与临床研究”四个议题,依次由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邵志成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韩齐研究员、南通大学周松林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赵燕南研究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何留民研究员、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谢嵘教授、辽宁医药职业学院梅晰凡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尹飞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徐徐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沈贺研究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庞卯副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李星副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柳万国副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耿慧敏副研究员、中山大学曾园山教授、苏州大学刘耀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殷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李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封红青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菅凤增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许卓副教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朱洁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邹云龙医生分享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对研究方向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参与会议的主持嘉宾还有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吴敏飞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申才良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张伯寅副教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陈艳艳研究员和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马德尊副教授。4月12日傍晚,这场汇聚基础研究、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的学术盛宴,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圆满闭幕,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会议构建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对推动脊髓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

此次会议为跨学科合作搭建了高效平台,不仅深化了对脊髓损伤病理机制的理解,还推动了再生医学、生物材料、神经调控等技术的临床转化潜力。戴建武研究员在闭幕致辞中强调,“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研讨会”将持续以系列会议形式,为领域内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提供开放、包容的交流环境,鼓励更多青年人才投身这一领域,共同攻克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关键难题。本次研讨会的成果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也为全球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期待下一届会议能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助力中国在脊髓损伤治疗领域实现更多突破性进展,最终惠及广大患者。